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45 / 王靖蓉

(一)演講內容     比起上禮拜的講述的創意思考方法,這禮拜的主題比較偏向實際的比賽與設計平台介紹,也讓我們更清楚到底是為甚麼、為何而設計。     講師提到設計上常用的5W1H思考法來思考設計的本質是甚麼, WHAT — — 設計甚麼? WHERE — —放在我 ? WHO — —設計給誰 ? WHEN — — 設計多久?何時完成? WHY — —為何 設計?解釋是甚麼? HOW — —目標為何 ?如何達成?藉由詢問這幾個基本的問題來理解自己創作的理由,講師也提到一句話:「Nothing is random,nor will anything ever be.  藝術和設計都不是隨機的。」這也是如此,任何的創作必定都有一個既定的目的。     講師也強調作品集的重要性,他以畢業學長的角度提醒我們要早點開始做作品集,以提早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並發覺自己不足的地方,朝那個方向努力,而作品集中的作品從那裡來呢?答案是課堂作業和比賽作品,認真地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讓作業變成作品,在課餘時間盡自己的努力參加比賽,最好能夠用課堂的作業參加。講師在這邊也提出了一些適合我們參加的比賽:如ADC和D&AD等。      此外講師也提供了我們一些比較實際的建議,如在大一大二的時間多看多學習、學習模仿的重要與模仿的精巧、攝影技巧的重要、溝通(英文)的重要、設計成本的重要、編排的重要、branding的重要 … …給了我們很多努力的方向。 (二)個人心得       聽完這次講師的分享讓我更加了解,設計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耗費多少心力與金錢、需要多少經驗與努力,也讓我更加清楚,這仍是一條漫長而坎坷的路。首先就實際層面而言,成本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成本跟質量的拿捏就是考驗設計師的時候了,我看過很多低成本但是成功的設計,固中秘辛就是創意,但是論視覺 創意 > 美學?我認為不盡然是如此,就像是料理一樣必須色香味俱全,才是一道令人讚賞的料理。     身為一個高職畢業的學生,我當初高一對比賽的熱情已經幾乎消耗殆盡,我高一那年對於參加比賽獲獎是滿腔熱血,經過一次次金犢、創意之星、美展等,讓我覺得比賽是一件吃力不討...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15 / 李佳諭

( 一 ) 演講內容 “How to create?” “All you need is ignorance and confidence.” 創作要具備無知和自信 , 撇除這些較感性的條件 , 做為一個創作者更應擁有的 , 是邏輯及策略 , 這也是激發嘗試的動力 。 講師運用了所謂的 5W1H 來詮釋創作 : ü   Why 創作都是有目的性的 , 可能是賺錢 、 工作 、 自由創作 或是信譽等。當我們有了目標,實踐起來也能夠更加地有效率。 ü   What 有各種領域各式產品 ,選擇自己所要進行的是哪方面的創作。 ü   Where 選擇你所要放置 、 展示或銷售的場所 , 可以是實體的空間 , 也可以是方便的網路平台 , 重要的是能被看見 。 ü   Who 創作的對象會因場合而有所不同 ,可能是消費者或者是評審, 當面對的人不同 , 創作的風格也要做適度的調整 。 講者也提到了 , 若要參加比賽最好能事先了解評審的喜好及審美 , 而這些參賽經驗將會是未來履歷的最佳來源 。 ü   When DEADLINE ! 無論是接案子還是比賽 , 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能確實在期限內完成 , 除了創作本身所需的時間以外 , 更要考量郵遞的時間 。 ü   How 如 何創作呢?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呈現出來的效果和開支之間也有很大的關聯。 ( 二 ) 個人心得 整理筆記時 , 我靜下心來思索才發現 , 這場演講給我最大的啟發是使我想更積極地參與各種競賽 ! 在李杰庭學長的演講中 , 我發現了許多從前沒想過的問題 , 不知道未來的我會為何而創作 、 為誰而創作 。但在這之前,我會先從經驗中學習,並培養自己擁有完備的邏輯思維及策略,以應變隨時可能到來的機會。正如講者最後所說的: Nothing is random, nor will everything ever be. 「沒有任何事是隨機的。」這讓我往後創作前都會思考這五個 W 及一個 H 。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5 / 郭啟瑭

(一)   演講內容 講師以 5W1H Approach ,作為分享主軸,深入介紹,並做出舉列。 R.Kipling 所提出的 5W1H 是現今分析法的重要指標,淺談設計中最微小卻影響大局的基點 _ 起頭。 每項作品每件事,都有三類分支點相互平衡,成本 、 人力 、 時間。 以自身大學經驗及研究所中的學習經驗,為 5W1H 做分析,遇到的困難,面臨的難關,做出案例舉證與可事先避免的方法。公司可以有 sop 的營運模式,那想法的製造與傳遞,勢必存在。平時做好作品累積,多在設計網站上搜尋資料,多參考,多學習,都對未來有幫助。 Nothing is random, nor will anything ever be. The wind flying through a forest, and they do exactly as they are told. Of this, one is certain. ( 二 )  個人心得 無論現在學習階段的我們 、又或 是 已 踏入社會的職場工作者,兩者間的思考方式其實相似。反觀思考自身人生規劃時,最重要的問題即是:我的目標是什麼 ? 每件事情都可以找到最貼合自身能力的理由來做,但是否與此時此刻我們所規劃的互相契合,則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未來四年一切未知,在設計圈內,懵懂無知,希望能透過多加練習與創意,讓自己在做設計決定時能夠思考更全面,為了更好的作品。 ( 三 ) 加分題 紙箱戰紀-陸上龍舟 https://box.paper.org.tw/ 高中參加的創意活動,激發創意,與作品結合比賽,響應環保。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49 / 沐特‧黎杏

(一)演講內容 5W1H WHY: 為何而做?為何設計? WHAT: 你想要做什麼樣的設計,什麼樣的設計師,就應該往那部分的方向去做大量的作品。 WHO: 設計的作品究竟是為了誰而做,為了誰而使用,要去思考使用者喜歡什麼樣的風格,什麼樣的需求去創作。 WHEN: 時間的安排很重要,作品的運送時間都會關係到成本(ex:限時寄送),作品越早做完花費相對就越少。 WHERE: 作品在哪裡做展出或銷售。 HOW: 應該要如何創作? 設計也許不需要太天馬行空,但要有邏輯、策略和規劃,講師說了商業設計的最終目標其實就是為了make money。 要展現自己所學的成果和作品,作品集是很重要的,要讓其他人看到你或者更了解你的話,作品集是很好的傳遞媒介,裡面包含了自己累積出來的成果,大部分都來自課堂作業,或是競賽作品,讓別人一眼就看得出來你作品的價值,其實有七、八成攸關拍照所呈現的效果,一個好的拍攝能更有效地呈現一個作品的價值,另外,英文也是很重要的,假如今天有不同國家的想認識你,但作品集裡都是中文,他們看不懂是很可惜的,適當的加些英文解說也讓自己的作品集更加國際化。 (二)個人心得 這次從講師那裏得到許多相關的設計創作的發表平台,像是tdc tokyo、TISDC海報設計之類的,更是呼籲我們要去多多參賽。 今天我收穫到了學習與創作的重點,要對自己一直保持自信,多參加競賽來累積自己的實力經驗,讓作品集更加的精彩豐富。 (三)加分題 TDC賞: http://tdctokyo.org/jpn/?awardlist=2017 日本東京字體指導俱樂(Tokyo Type Directors Club)(Tokyo TDC)於1990年創辦「東京TDC獎」。 每年秋天公開招募,今年為第26屆的「東京TDC獎2016」,發表了從2800件招募作品、包含海外1097件作品中獲獎的作品。 獲選最高殊榮-字體設計獎(Type Design)的是Henrik Kubel + Scott Williams(英國)的「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Custom Fonts」(Client :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他也曾於去年的「東京TDC獎2015」中獲選字體設計獎。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30304 / 張采蘋

(一) 演講內容 講師引用了麥可‭ ‬· 尤金 · 波特曾說過的「The company without a startegy is willing to try anything‭.‬」來告訴我們創作時如果不為自己設限,就能創造出任何東西,但是我們往往會在金錢方面卡關,所以制定策略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還是極為重要。 接著講師告訴了我們如何發想出新的創作──使用5W1H,並舉例說明。 Why為何要創作,因為我們是商業設計,所以目標即是賺錢,而如何讓財源滾滾來呢?就是豐富自己的作品集,因此講師建議我們在每年都為自己做一本作品集,來檢視自己在一年中的成長,也思考自己的作品及是否還有不足的地方並改善。 What用什麼創作,我們要使用什麼形式來表達腦中的東西?可以是利用動畫、海報等等方法,但重要的是不能一昧創作美的事物,而是要擁有主題性。 Where要在哪裡呈現,我們要把做好的作品放在哪呢?講師引導了我們並舉自己朋友的例來告訴我們展示的重要,然後向我們建議了幾個網站。 Who誰是你的觀看者,講師舉例我們可以在比賽時先查查評審有誰,並知道他們喜歡哪種風格。 When什麼時候截止,講師用計算從開始做到主辦收到作品的時間舉例,並告訴我們需注意到運輸時間的問題。 How如何創作,在前五項決定之後制定時程和工作表並開始工作,講師提醒我們好的作品必須有好的攝影來襯托,因此攝影好壞也是關鍵。 最後講師提供了我們幾個設計網站並鼓勵我們多多參賽來提升自己。  (二) 個人心得 一開始講師打開他的講稿的時候看到滿是英文真的被嚇到,本來以為設計系沒有原文書可以逃過一劫,沒想到還是得面對英文。好險講師還是講中文不然我可能會聽得霧煞煞,也讓我意識到英文逃得了一時逃不過一世,還是要好好認真面對。 在講師建議我們可以一年做一本作品集並解釋為什麼的時候,我回想到高三那年做作品集的時候,總是覺得還缺了點東西,如果當初可以一年做一本的話,或許就可以提早意識到不足的地方並在下一年補足吧。 還有講師講的利用比賽和作業結合做作品的思維我也覺得很棒,因為作業有時候會不認真或想著沒時間做就亂做,但是結合比賽的話就會很努力去為了獎金或交出去的報名費做了,也比較容易突破自己!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30230 / 曾宇涵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How to create - 個人經驗談: 任何設計都是可以有SOP的! -麥可‧尤金 你問我我認同這句話嗎?答案是肯定的,我相信我們身邊有很多現在沒有SOP(標準程序)的事情、即便是日常生活的瑣事,有了我們"認知上"的SOP,對我們的生活會方便得多。 那其實老師在提到這點的時候,是希望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己在做任何的創作、發想、計畫的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自己發想的程序,然後進一步紀錄整理,讓它成為我們的創作SOP。 驗正/發想的步驟5W&1H: 越簡單的事物越是到哪都有用,就像"人事時地物"這樣的口訣,"5W&1H"是通用的方法。 Why:為甚麼要創作? What :你想要做什麼 Where :它會適合在什麼地方? Who :你的TA? When :什麼時候它有用? How :你如何呈現你的理念? 他們很有用,用途不是只有在想一個設計或是計畫,你聽一個演講也可以從這六個問號中找到你想要去探討/身論的問題,他為什麼這麼說?他之前在想什麼?為什麼?這有效嗎?...... 諸如此類。 給後輩的建議: 後面老師提到很多種類的比賽、也提及他的個人經驗,不過這通常還是要由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探討比較快,所以心得這裡我就不多提。 但是有一個部分很特別,是當老師提到實踐大學的學生,他的行為模式和絲考模式時,我對於他們充滿實驗精神的學習方式感到敬佩,而老師給了幾句建議是:有沒有到裡你都可以去試看看,有意外收穫也很棒不是嗎? 作品集是種累積人生經驗的方法,就像學腳踏車一樣也摔倒很多次吧? 和世界接軌是最重要的,英文一定要學好。 我自己的看法: 我個人的想法是不太相同的,一方面是因為我真的很懶,除非是超級有興趣的事情否則懶的行動,在計畫上的SOP基本上已經被養成慣性,只要有了一個念頭就會去想它到底有多少客戶和實用性、廣泛性,形成SOP不見得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幫助,老師也提到很多關於未來工作的事情,我覺得我的看法不一樣。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看待創業是一種"被忽略的"想法,把目標放在"別人認定你的價值",好工作、有錢的工作、看...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09 / 李佳

(一)演講內容   設計的六個面向:「why、what、where、who、when、how」,也就是5W1H。   設計終歸要為人所用,是有目的性的,所以利用5W1H可以幫助設計師構想,提升設計品質,而且也更準確地抓住大眾需求,好滿足客群。   在大學,除了學習設計思維和技法以外,同等重要、卻最常被忽略的,就是實務的部分。這是很現實的層面,不太浪漫,多了點銅臭味,但關乎到成本云云,所以才是大家都該去了解的東西。講師說商業設計的成果終歸在錢;我們設計就是為了賺錢嘛。   ”Nothing is random, nor will anything ever be.“   沒有隨機,設計可以是邏輯和策略。    設計不是擲骰子,也不是天馬行空跳出個想法來,一切一切都該有個邏輯和策略。在想像力奔馳的時候也別忘了低頭看看現實:要考慮的可不比那些idea還要少。 (二)個人心得   首先,李講師的簡報實在是太吸睛了,讓人目不轉睛,視覺效果超群哇!尤其是配色,簡單的黑黃白,留給人犀利又不失典雅的印象,整個視野實在是好美好美的。再來回到內容部分,的確,此時此刻我們所做所為所學,都是為了make money,這是個看似庸俗但其實很實際也很根本的元素。所以,設計不是單純的發想,一個好的設計師永遠會考慮到生活最基本層面的東西,也許研究市場、或比價,這些舉動是支持創作的根基。   最後,講師說到,從大一開始就要養成收集作品的習慣,如此才能不斷修正自己創作的方向。的確,雖然大一看起來廢廢的,但其實,要在未來比別人高出一截,就要在第一年就下功夫。隨時當個對創作成果負責的學生,未來才有回首檢視自己成就的資格。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19 / 詹涵宇

(一)演講內容 如何創作 ? 創作可以是一個有邏輯、有系統、有規劃、有策略的一件事情。 “The company without a strategy is willing to try anything.” – Michael Porter 創作一個東西時,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問題來做切入: 1.      選這個主題的原因是什麼? 讓看到作品的人可以接受到那份感動 2.      這件作品會是什麼樣的作品? 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了解自己最喜歡做什麼,朝那個方向前進 3.      這件作品應該放在哪裡? 哪一個地方可以最好的展現出作品的價值 4.      客戶會是哪一些人? 看到這件作品的人是否會喜歡這件作品,客戶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 5.      計畫應該要怎麼定? 這件作品需要多少時間?怎麼去執行計畫? (二)個人心得 “All you need in this life is ignorance and confidence, then success is sure.” - Mark Twain “Nothing is random, nor will anything ever be.”- Mark Helprin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的東西是隨幾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觀察、計畫、最後一步一步地進行完成。當然,創作也不例外。查資料、收集資料、做計劃、到最後執行的部分,都需要有耐心的,一步一步的去完成。 要創作一件作品之前,我們需要清楚的了解我們自己:什麼是我最喜歡的事?什麼是我最喜歡做的事?什麼是我最想做的事? 只有在對我們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之後,才有可能做出有個人風格、獨一無二的作品。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0 / 林淑萍

 ( 一 )   演講內容    本次演講的主題是「如何創作」。開頭先送給所有學生一句話,那就是要隨時保持自信,若是沒有自信,也談不上什麼創作了。再來提出「5W&1H」,告訴我們必須要用組織及邏輯創作,也就是why(為何)、what(用什麼)、where(在哪裡)、who(為誰)、when(何時)加上how(如何表現),而如何表現這項,可以從主題插入思考,進而找出各種方法。   最後告訴我們要多多參加比賽,得以多累積些「好的作品」,未來在製作作品集時才不會有無作品可放,以及減少做出來後不滿意的程度,還有更重要的是累積經驗,和增加自己能力證明的公信力。並推薦一些設計相關的網站,例如:Pinterest、behance等。 ( 二 )   個人心得    首先要說,講師的PPT全部都是英文真的嚇死我了,上頭有些複雜一點的單字全部都看不懂,但是投影片放到最後發現,那其實一張很大的圖片,就像是在訴說「已經聽完了這麼多了喔」一樣,我身為聽者,突然好有成就感(迷之成就感),可能講者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吧。其實說到作品集,曾是高職生的我已經經歷過那種「沒有作品放」的感覺了,但是雖然經歷過,我覺得,認識會錯了再錯的生物,不知道大學後的我會不會學乖。 ( 三 )   加分題  :  提問與答覆 或 延伸閱讀   高職時製作作品集看的文章:   http://safehouset.pixnet.net/blog/post/328839843-%E3%80%90-%E5%A6%82%E4%BD%95%E6%BA%96%E5%82%99%E4%BD%9C%E5%93%81%E9%9B%86%EF%BC%9F-%E7%AC%AC%E4%B8%80%E5%9B%9E-%E3%80%91%EF%BD%9E%E5%9F%BA%E7%A4%8E%E7%9F%A5%E8%AD%98%EF%BD%9E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F10610007 / 楊悅

(一) 演講內容            “The company without a strategy is willing to try anything.”                                                                                             ——麥克 ·尤金·波特       于設計而言,策略跟邏輯也是同樣重要的,在每一次嘗試時所耗費的時間或金錢成本也是巨大的。至於如何擁有邏輯和策略,我們就需要思考幾個問題——5W&1H                5W&1H:               Why 為什麼要創作?        是為了一句“不忘初心”?還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Make money”        設計的首要目的,確實是牟取利益,因為設計並非慈善事業。         What     我想做什麼?        海報、包裝、品牌、動畫…?總之得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Where 在哪裡展示?        如果是參加競賽,是需...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9 / 許妤瑄

(一)演講內容 講師開頭就告訴我們,你要對保持自信,有了自信你才會去展現自己。 如果我們連展現自己的勇氣都缺乏,那就永遠不可能有被人看見的一天。 「The company without a strategy is willing to try anything.」當一個公司缺乏策略的時候,即使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它也會去嘗試任何事情,其實我覺得這很像現階段的我們。 接著講師提到了我們可以用5W1H APROACH的方式來檢討自己,也就是What、Where、Who、When、How。 第一點講師告訴我們「We are not doing charity.」,設計得到的報酬來源於工作、自由接案與名聲,而提高報酬的基本是我們的個人作品集。第二點我們能盡量讓作品達到 Classwork + Competition,好讓自己交作業的同時也能參加比賽、事半功倍。而在創作時,我們要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去做,如果只是單單想做出「美」,那就為自己所做的美定下一個主題。 Where意指我們要在哪裡展示我們的作品,講師最後也補充了好幾個供我們放上自己作品的網站。 Who意指我們所要傳達的對象是誰,也有在比賽時我們需考慮評審喜好的意思。 When則是指注意截止時間、寄送時間,並考慮到自己的寄件用時,前一天才寄出的作品不見得能在隔天收到。 接著講師說道注意開支與成本,避免支出大於效果的窘狀,好的攝影也是幫我們提升作品價值的方法。但無論是什麼樣的設計,仍是取決於我們是否下定決心去做。 沒有設計是隨機的,也沒有設計應該是。 (二)個人心得 我覺得這一次講師的風格跟上次差很多,在上一次的經驗我以為設計可以是出其不意、起於微小,設計就是在天馬行空的聯想中發現蹤跡,再慢慢擴大、藉由無數個思考與改善後涉及到多個層面,成為好的設計。 但經過這次的演講,講師告訴我們設計可以是被規劃好的、充滿策略的,我們可以藉由「符合條件」來達成設計,5W1H聽起來更像制式性的規範,引導我們循序漸進完成設計,如果說上次是水平思考,那這次就是垂直思考? 我對於We are not doing charity感觸非常深,我當初選擇「商業設計」也是以為這會更近於銷售。人都說藝術是無價的,但那也是因為我們難以判斷其中價值,畢竟人各有所好。但設計卻全然不同,我覺得設計就像是藝...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30339 / 陳御如

( 一 )   演講內容 在這次的演講中,李講師跟我們分享設計的創意思考─5W1H分析法,其中包括了: Why─為什麼要創作? What ─要進行什麼樣的創作? 我的主題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Where ─作品是要在哪裡展示? Who ─作品是針對誰而設計的? When ─設計的時程安排?交稿期限? How ─如何付諸行動? 無論要進行什麼樣的設計,都必須面對如何著手?如何實踐?......等問題,才能讓我們可以得心應手的行動。因此,透過5W1H分析法或是其他不同的思考法,我們可以有效地激發出設計的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以提升在設計過程中思考的流暢度與觀察的敏感度,讓自己在進行設計時能夠思考的更全面。 ( 二 )   個人心得 大學,或許是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的設計的最後階段,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事物, 有容許我們出錯的空間,不需要太受限於成本問題,重點是我們自己想做什麼樣的設計,不管是學校安排的作業也好,或是各種比賽的稿件,甚至是休閒時的作品,都能夠經由5W1H分析法了解自己設計的目標,想做的設計,朝什麼方向前進。 我想, 在這青春的最後階段 我應該努力的是深入扎實的打好基礎功,累積自己的作品量, 並且透過李講師分享的各個比賽或是社群網站讓世人看到我的作品。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04 / 陳薇淨

(一)演講內容   若想獲得業主的賞識,作品集往往是關鍵--因此對設計師來說,累積高完成度的作品遠比拿到書卷獎來得有用。而出色的作品也需要優秀的攝影呈現出其質感。不想要高級紙材被拍得像影印紙的話,租借攝影棚和請專業攝影師不失為好方法--當然,構想夠出色的設計不用以質感取勝,但有餘裕時花些成本在呈現方式上一定是值得的。   除了平時累積作品,講師也提醒我們應留意各種競賽資訊。雖然業主不見得會因你的獎項而決定找上你,但獎項絕對是加分的。除此之外參賽、觀摩他國設計師的作品也是很棒的養分。然而設計科的學生該如何在被作業追著跑的日子裡擠出參賽作品呢?最好的方法便是做出同時符合課堂與競賽要求的作品了。 (二)個人心得   「大家創作時有注意過自己思考的脈絡嗎?」講師投下這問題時我腦中是空白的--就算在高中時替社團畫過不少傳單和海報,充其量也只是畫個人物加上簡單的排版罷了。我想我的實作經驗畢竟是和同學們差了不少。然而就在講師提供的分享作品的平台上,數不盡的能供我觀摩的作品還等著我去吸收--這次的講課的確激勵了我,希望自己能趕緊追上大家的腳步。

第3週 / 20170926 / 李杰庭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29 / 洪瑀宣

( 一 ) 演講 內 容    「如何創作」一直是我們身為設計系學生,甚至是往後成為了設計師,時刻所要思考到的一個課題。而講師先引用了麥可.尤金.波特的「 The company without a strategy is willing to try everything. 」的論述,來鼓勵我們在大學時多加嘗試。在大學時,我們有著能隨著自己所愛創作的自由,也有著勇於體驗的熱血,甚至有著錯誤被原諒的機會。 講師則是分享了在他的設計生涯中的 5W1H 準則: Why :為何創作?就讀著商業設計系的我們,甚至未來出社會以後,實際上都是在為了「商業」背後帶來的那份利益而奮鬥著。 What :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思考你所想要的,或者是社會需要的,到底會是什麼類型的設計師,最後擇其所愛,愛其所擇。 Where :我要創作在哪?設計是迎合大眾的行為,所以我認為因地制宜也是十分重要,我是設計在哪?或是我要在哪放置設計呢? Who :為了誰?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點了,畢竟設計和藝術間的最大差異,就是「為了誰」。 When :時間?最無法改變的事物就是時間了,掌握時間是無論有沒有在設計方面上都很必要的能力。 How :目標?事情不該是隨機的,凡事都有著背後不曾了解或是看不見的安排,何況「設計」代表著有目的性的行為。     如何創作是設計中的金鑰,講師在一個小時中利用他個人的經驗向我們講解如何去做比較好。而一直保持著自信與熱度,更是維持設計與生活的不二法門。 ( 二 ) 個人心得 在這次講師講述的 5W1H 中,我認為個別去做延伸其實都會發現很多設計必要的重點在裡頭。而我認為講師還有舉他在大學時期的例子,又更能貼近我們的狀況,現在的我其實迷惘很多問題,像是在大二的課程中就開始要為你未來所選擇的設計類型選邊站,而講師大致解釋了主要的幾個類型,可以說是為我解了一部份的惑。以及再從 5W1H 做了延伸後,可以發現和許多老師所講的內容是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得到的結論會更精確甚至深入。而講師不斷強調我們要保持自信,我也認為自信十分重要,自信能展現在你的作品上頭,也能幫你把作品呈現更好,而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