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週 / 20171003 / 莊尚文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9 / 許妤瑄
(一)演講內容
首先講師播放了著名電影阿凡達的預告片,讓我們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理解何謂「腦波設計」,接著用理論的角度來告訴我們,大腦的每一步思考皆會產生電流,連情緒也是。我們能藉由偵測這種電流,來得知人們腦中的想法。
接著講師舉了數個腦波商品的例子,像是能感知心情並揮動的貓耳朵、藉由心情指數決定拍攝的頭戴式腦波相機、偵測腦波來得知內心喜好度,並藉此選擇衣物的設備等等。
講師也提到各大企業近年來都專注在腦波商品的開發,像是臉書就在研究如何開發腦波打字,但這樣深透人內心想法的技術無論是否能達成,在人性議題上都將備受爭議。
Elon Musk預測AI將會導致第三世界大戰,而因此產生了人應結合機器的想法,這句話印證了腦波設計的存在,機器將能表達人們的內心,最終人們本身就與機器難分難捨。
最後講師讓大家進行一個腦波設計的體驗活動,讓我們藉由戴上頭套式感知器而將腦波傳進電腦,從而達到操控電腦中人物的效果。腦波設計能是一樣充滿爭議性的商品,能是一樣單純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商品,但它也能是一個可愛的小遊戲並且讓我們享受其中。
(二)個人心得
我非常喜歡這次的主題,雖然它充滿科學與未知性,但我覺得它就像我喜歡的魔法小說那樣,能站在遠方用意念操控事物。這次的主題非常切中我心中的夢想:全息網遊,是藉由程式寫出一個遊戲世界後並藉由腦波將人們的思考投射在內,並藉由思考來操控人物動作。這個想法很接近虛擬實境,但自身不需要動作,而是單靠思考達成行動。
接觸了腦波設計後,我覺得我腦海中的夢想又更貼近現實一步。
但或許是因為最近看了Skhizein,一個關於精神分裂症的短片,我不禁想腦波是否最該與醫學結合呢?像是藉由腦波讓植物人能傳遞心中所想,或著讓深陷精神疾病的人們更能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又或著反面來看:讓醫生能更好理解病人的內心世界。我認為腦波設計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在特定時候它是不可或缺的,不僅是上述的醫學而已。
如果可以的話,它能否取代現今仍被廣泛使用的性向測驗,死板的問題真能判斷出我們渴望從事什麼嗎?我們能不能藉由腦波,來更明瞭自己究竟「想做什麼」呢?
過去這個問題不被彰顯,但身處今世的我卻直觀感受到人們迷失在生活裡,也可能是因為我常猶豫不決,無法辨明自己到底想擁有怎麼樣的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