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週 / 20171003 / 莊尚文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5 / 郭啟瑭
(一)
演講內容
曾經,那些所謂下世紀的高科技產物,依然是遙不可及嗎?曾經,讓我們嘆為觀止的未來感動畫片,是否在生活中趨於真實?
腦波,是逐漸脫穎而出科技概念。大腦構成似於電腦儲存裝置,分區,各自處理範圍內項目,可以分類,亦能綜合輸出。奇妙的是,資料流通運作同時,都是在思想上控制,雙手無參與這場資訊大戰。
講師的主要課題,是將腦波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腦波相機、腦波溝通等。同時提出,如果以反向思考,以儀器輸出思想層面的腦波,是否可以將物質資訊化,INPUT入人腦?
(二)
演講心得
一直以來,科技化社會,逐漸使我恐懼,是種嚮往便利生活與人性道德理念中的尷尬對質。以智慧型手機做舉例,從基礎的掀蓋式行動電話,進步成現在藉由瞳孔、臉部辨識的智能解鎖。
反觀,這些便利性增加的科技化生活,機器人管家、人工智慧使人類的雙手運用不再頻繁。
我將所能接受的科技化解釋成,為了社會高齡化作預防性的應變措施,腦波能使受疾病困擾無法傳遞訊息的患者做溝通,為高智商人士,做社會上的貢獻。是否在這之中,能有個斷定人們購買或取得,智慧科技中,做個分界,畢竟,這些科技,並不是所有雙手健全、腦部思緒活躍的人所需要。
(三)
加分題
耶魯大學研究:過度依賴Google,會讓人「高估自己的聰明程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