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週 / 20170919 / 李尉郎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41 / 鍾秉紘
(一) 演講內容
在今天演講的部分,不得不說收穫真的很多。
「對等的關係」「與不是設計的人產生迴響」「位置決定一切」在這三個面相是我所學習到最多的。
對等的關係:也就是每一種事物的乘載量是不同的,就好比一個舞蹈家和一個設計師對於「海」的意象以及表達方式是不同的。那我們也必須承認,設計其實有部分的服務性質,我們必須跳出自我陶醉的區域,去理解他人後,在「轉譯成大家都能理解的圖案或物品。」更高的層次也就是「出奇不意卻又合情合理」,講師也提到前面我們很容易設計出奇不意,但後續的合情合理才是一個好設計的真正關鍵!
與不是設計的人產生迴響:在這個部分其實我認為是最困難的,老師舉了幾個例子如:菸灰缸、筆筒、耳環、甚至我還想到毛巾抹布、餐巾紙等等,都是屬於「容許度」較高的物件-因為功能造型簡單,將它設計成任何形式都很容易被大眾接受。那身為設計師就更應該要去想到更有趣更具衝突感的方式去設計、去和「觀看者產生互動」,才會是一個好的設計。
位置決定一切:今天若設計了一個特殊造型的門鈴,若把它放在地上是不會有人把它當成門鈴的,但放在正確的位置,大家就能明白了。從這個舉例就可以知道,一個物件的擺放位置,會決定大眾是否能正確的理解。
(二) 個人心得
我以前總是以為只要設計出美的作品就很好了。
今天聽完這場演講,我會開始思考我的設計不僅僅只是做出美麗的東西,更希望我的物件能夠和觀看者產生互動,並且是令人感覺有趣的,最後講師有提到做設計時要「推翻第一個想到的想法」也就是別太理所當然的去做,用更具衝突性同時一般大眾也都能理解的方式去呈現我的作品。這也是未來我將逐步去學習的目標。
(三) 加分題
提問:
「要如何知道使用族群的想法」
那老師的回答是說可以在生活中遇到朋友可以詢問,那因為現在網路的發達,其實我們也可以善用google的問卷或是在粉絲專頁Po文等等很多很多的方式去知道。
附件:
第一組探討台科大「行」的不便:
缺少台科大到台大的天橋
紅綠燈秒數分配不均
校門口入口的地磚太閃亮
離捷運站太遠
Ubike數量太少
大樓與大樓之間沒有空中道路
缺少AED的設備或不夠顯眼(缺乏宣導)
公共電話的不足
校園內小台階過多,容易踩空
Ubike坐墊即便調到最低仍然太高
人與車之間的動線規劃不完善(常出現人車共行)
工程二館以及管理大樓的室內動線規劃不明確(沒有明顯標明所在的大樓位置)
在今天演講的部分,不得不說收穫真的很多。
「對等的關係」「與不是設計的人產生迴響」「位置決定一切」在這三個面相是我所學習到最多的。
對等的關係:也就是每一種事物的乘載量是不同的,就好比一個舞蹈家和一個設計師對於「海」的意象以及表達方式是不同的。那我們也必須承認,設計其實有部分的服務性質,我們必須跳出自我陶醉的區域,去理解他人後,在「轉譯成大家都能理解的圖案或物品。」更高的層次也就是「出奇不意卻又合情合理」,講師也提到前面我們很容易設計出奇不意,但後續的合情合理才是一個好設計的真正關鍵!
與不是設計的人產生迴響:在這個部分其實我認為是最困難的,老師舉了幾個例子如:菸灰缸、筆筒、耳環、甚至我還想到毛巾抹布、餐巾紙等等,都是屬於「容許度」較高的物件-因為功能造型簡單,將它設計成任何形式都很容易被大眾接受。那身為設計師就更應該要去想到更有趣更具衝突感的方式去設計、去和「觀看者產生互動」,才會是一個好的設計。
位置決定一切:今天若設計了一個特殊造型的門鈴,若把它放在地上是不會有人把它當成門鈴的,但放在正確的位置,大家就能明白了。從這個舉例就可以知道,一個物件的擺放位置,會決定大眾是否能正確的理解。
(二) 個人心得
我以前總是以為只要設計出美的作品就很好了。
今天聽完這場演講,我會開始思考我的設計不僅僅只是做出美麗的東西,更希望我的物件能夠和觀看者產生互動,並且是令人感覺有趣的,最後講師有提到做設計時要「推翻第一個想到的想法」也就是別太理所當然的去做,用更具衝突性同時一般大眾也都能理解的方式去呈現我的作品。這也是未來我將逐步去學習的目標。
(三) 加分題
提問:
「要如何知道使用族群的想法」
那老師的回答是說可以在生活中遇到朋友可以詢問,那因為現在網路的發達,其實我們也可以善用google的問卷或是在粉絲專頁Po文等等很多很多的方式去知道。
附件:
第一組探討台科大「行」的不便:
缺少台科大到台大的天橋
紅綠燈秒數分配不均
校門口入口的地磚太閃亮
離捷運站太遠
Ubike數量太少
大樓與大樓之間沒有空中道路
缺少AED的設備或不夠顯眼(缺乏宣導)
公共電話的不足
校園內小台階過多,容易踩空
Ubike坐墊即便調到最低仍然太高
人與車之間的動線規劃不完善(常出現人車共行)
工程二館以及管理大樓的室內動線規劃不明確(沒有明顯標明所在的大樓位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