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週 / 20170919 / 李尉郎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40 / 張雅茜
(一) 演講內容
整場演講緊扣八個字「出奇不意卻又合情合理」,就是大家都沒想到,但大家看到作品時卻又能覺得「嗯!我懂,我了解,真是太清楚了。」這兩者之間其實位在天秤的兩端,所以我們經常會讚嘆某些作品,且會覺得好恨,為什麼想到的不是我!
演講前半段講師用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帶同學進一步認識這句話-在三秒內各畫一種水果和一間房子,結果發現大部分的人都畫了蘋果或是五角形的房子。這代表什麼?它合情合理,但它一點都不出奇不意。
接著藉由許多作品案例,提供幾個讓作品出奇不意的方法
1.
設計的範圍很大,但我們破題可以破在小地方,從小地方著手
2.
認知上的反差,會產生出奇不意
3.
設計有時可以是儀式上、精神層面上的執行
4.
反向邏輯思考,不要太理所當然地解決問題,刪去腦袋中的第一個想法
5.
不討厭的設計有時沒什麼設計
最後利用圖解讓同學們了解-我們溝通的不只是設計的族群,而是要有善利用載具,讓傳達方式擴大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認知範圍。
(二) 個人心得
我認為聽聽大師級人物的講座是種享受,講師的簡報做的簡單,但整場演講卻十分精彩。除了記錄講師的「經典名句」以外,我還觀察了他如何用一個多小時讓大家聽完講座有種收穫良多的踏實感。
帶大家玩個小遊戲是種拉近聽眾者的好方法,能讓聽眾覺得有互動感,進而會對接下來的演講內容產生好奇。再來是講師的笑聲,笑聲能讓演講氣氛更活潑,相較之下,容易讓聽眾睡著的演講通常都是死板的氛圍。最重要的一點,準備大量的案例及滿滿是圖片的簡報,因為文字通常都在講師的腦袋記憶體內,載好載滿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掰」(婚宴禮品巧克力吸鐵)及「斷」(為同性戀情侶們設計的T恤),這兩者就是所謂「不討厭的設計有時沒什麼設計」的設計作品,有時我們回頭看看過往的傑作,會有種「我當時到底在想什麼啊」的感受,但這兩件作品卻沒有這種特性,不論過了多久再回頭看它們,都不會覺得討厭,因為它們非常「合情合理」。
另外是「粒」(米飯耳環)和鳥電鈴的設計,這兩者講求位置的重要性,原封不動地把米飯的造型放在耳垂的位置,就成了合理的耳環;而鳥電鈴則有同學舉手問說「這樣別人會知道那是電鈴而去按它嗎?」講師回答「如果位置是在門旁邊,又是一個電鈴該有的高度,你自然就知道那是電鈴了。」的確也是非常合理的解說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