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週 / 20170919 / 李尉郎講師演講心得 / B10610139 / 許妤瑄
(一)演講內容
現代設計不如以往只具功能,也重視美感和想像。設計不只侷限於產品,諸如詩歌、舞蹈都能稱作一種設計,只是不同職業的人們選擇不同的載體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出其不意卻合情合理。」
講師不斷強調此點,且提到設計即是認知上的反差。出其不意並不困難,往往能從生活中一處微小的地方加以發想,若靈感枯竭,改變媒材、位置也能幫助我們造就反差,至於如何轉為合情合理更是我們的重要課題。
設計可以是一種儀式的執行,例如購買前相連的情侶裝。不同的銷售方式將會導致產品差異性,好比說店內的裝潢、品牌的名稱與大眾認知等。
現今設計已是溝通給大眾的,在藉由載具傳達意義時,我們必須注意到此項設計是能被多數人認知的,哪怕是留有想像空間的創意設計,也不能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畢竟設計物是回饋給社會而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使用。
最後講師以一個簡單的三秒畫圖作結,不僅讓我們站在大眾的角度思考,也讓我們發現自己所缺乏的「出其不意」。
(二)個人心得
講師向我們介紹「木光」這項產品的時候,我雖然理解木材不會發光這項出其不意的效果,當初卻不明白為何稱上合情合理。演講結束後我才後知後覺地想到,發想創意的時候我們會使用到心智圖,或許講師便是以木材->火->光的方式來思考。
但也是由此我才真正了解出其不意確實沒有我們想的多難,只不過是在平常的思考邏輯裡隱去其中一個步驟罷了。
在做三秒畫圖的時候,聽到「水果」的我原本也想畫出蘋果,但在第一秒我卻感到一種突然的遲疑,蘋果想必是最簡單也最易聯想的,會不會大家都選擇畫蘋果呢?思及此我用剩下的兩秒草草繪出鳳梨外型。
後來公開結果時,確實蘋果是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像講師說的,明明水果有那麼多種,為什麼我們偏偏都選擇蘋果呢?
比起出其不意,我們總是先思考到合情合理,也許是因為下意識的反應,也許是因為我們下意識的反應太過單一,做設計似乎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可又不能完全偏離軌道,我想這大概是講師想告訴我們的:訓練思考方式。
(三)加分題
提問:
「是否覺得設計和藝術相似,且設計能是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
老師明確告訴我他認為「藝術」有過多發想空間,不如「設計」傳遞資訊明確單一。人們聯想設計物時不如看到藝術那樣每個人有不同解讀方式,而是會得到同樣一種想法並與設計者產生共鳴。
但我認為設計與藝術間的隔閡或許比我們想像的再更接近些。人們可能對設計物產生完全相同的理解思維嗎?我覺得是,但絕對不是全部都是。缺乏美感便不是個好的設計,可美感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呢?
哪怕現在的設計有個明顯的「真結局」,我也覺得像藝術那樣的「開放式結局」也值得我們學習,若每個人都能在使用產品時不經意窺見自己內心的樣貌,該會是個多麼奇幻的場景。
現代設計不如以往只具功能,也重視美感和想像。設計不只侷限於產品,諸如詩歌、舞蹈都能稱作一種設計,只是不同職業的人們選擇不同的載體來傳達自己的想法。
「出其不意卻合情合理。」
講師不斷強調此點,且提到設計即是認知上的反差。出其不意並不困難,往往能從生活中一處微小的地方加以發想,若靈感枯竭,改變媒材、位置也能幫助我們造就反差,至於如何轉為合情合理更是我們的重要課題。
設計可以是一種儀式的執行,例如購買前相連的情侶裝。不同的銷售方式將會導致產品差異性,好比說店內的裝潢、品牌的名稱與大眾認知等。
現今設計已是溝通給大眾的,在藉由載具傳達意義時,我們必須注意到此項設計是能被多數人認知的,哪怕是留有想像空間的創意設計,也不能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畢竟設計物是回饋給社會而不是只有我們自己使用。
最後講師以一個簡單的三秒畫圖作結,不僅讓我們站在大眾的角度思考,也讓我們發現自己所缺乏的「出其不意」。
(二)個人心得
講師向我們介紹「木光」這項產品的時候,我雖然理解木材不會發光這項出其不意的效果,當初卻不明白為何稱上合情合理。演講結束後我才後知後覺地想到,發想創意的時候我們會使用到心智圖,或許講師便是以木材->火->光的方式來思考。
但也是由此我才真正了解出其不意確實沒有我們想的多難,只不過是在平常的思考邏輯裡隱去其中一個步驟罷了。
在做三秒畫圖的時候,聽到「水果」的我原本也想畫出蘋果,但在第一秒我卻感到一種突然的遲疑,蘋果想必是最簡單也最易聯想的,會不會大家都選擇畫蘋果呢?思及此我用剩下的兩秒草草繪出鳳梨外型。
後來公開結果時,確實蘋果是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像講師說的,明明水果有那麼多種,為什麼我們偏偏都選擇蘋果呢?
比起出其不意,我們總是先思考到合情合理,也許是因為下意識的反應,也許是因為我們下意識的反應太過單一,做設計似乎需要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可又不能完全偏離軌道,我想這大概是講師想告訴我們的:訓練思考方式。
(三)加分題
提問:
「是否覺得設計和藝術相似,且設計能是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
老師明確告訴我他認為「藝術」有過多發想空間,不如「設計」傳遞資訊明確單一。人們聯想設計物時不如看到藝術那樣每個人有不同解讀方式,而是會得到同樣一種想法並與設計者產生共鳴。
但我認為設計與藝術間的隔閡或許比我們想像的再更接近些。人們可能對設計物產生完全相同的理解思維嗎?我覺得是,但絕對不是全部都是。缺乏美感便不是個好的設計,可美感又何嘗不是一種藝術呢?
哪怕現在的設計有個明顯的「真結局」,我也覺得像藝術那樣的「開放式結局」也值得我們學習,若每個人都能在使用產品時不經意窺見自己內心的樣貌,該會是個多麼奇幻的場景。
留言
張貼留言